東林居正殿

正殿供奉主神為『混元老祖 無極聖王』,主事者為『南屏祖師 道濟古佛』,鎮殿者為『泗洲菩薩 東林普度禪師』。

東林居二殿

二殿主祀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士,觀音大士。

東林居三殿

三殿主祀阿彌陀佛,天臺山歷代聖祖,四大天王,十八羅漢。

南屏師父

【2016 戶外教學】: 古坑建德寺 地母廟 (攝於07/09/2016)

東林師父

【2016 戶外教學】: 嘉義觸口 靈隱寺 (攝於 07/09/2016)

南屏師父

【2016 戶外教學】: 嘉義觸口 靈隱寺 (攝於 07/09/2016)

南屏師父

【2016 戶外教學】: 雲林三條崙 海清宮 (攝於 07/10/2016)

玄天上帝

【2016 戶外教學】: 麻豆代天府 (攝於 07/09/2016)

浙江寧波普陀山 普濟禪寺 海印池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普濟禪寺前蓮花池,亦名「放生池」。池上築橋三座,中間一座,橋中有一湖心亭,又稱「八角亭」,正對普濟寺山門。(攝於 07/28/2016)

浙江寧波普陀山 普濟禪寺 大圓通殿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普濟禪寺,為普陀山三大寺「前寺」。圓通寶殿是普濟寺的主殿,供奉觀音菩薩。(攝於 07/28/2016)

浙江寧波普陀山 普濟禪寺 多寶塔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普濟禪寺海印池旁立有「多寶塔」,具有濃郁的元代風格。為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寶塔聞鐘」。(攝於 07/28/2016)

浙江寧波普陀山 慧濟禪寺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慧濟禪寺位於普陀山佛頂山上,俗稱「佛頂山寺」,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攝於 07/28/2016)

浙江寧波普陀山 慧濟禪寺 大雄寶殿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兩邊由「阿難」與「迦葉」侍之。(攝於 07/28/2016)

浙江寧波普陀山 法雨禪寺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法雨寺又稱「後寺」,為普陀三大寺之一。(攝於 07/28/2016)

普陀山 南海觀音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浙江寧波 普陀山 南海觀音 (攝於 07/29/2016)

普陀山 潮音洞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潮音洞位於普陀山島東南「紫竹林庵」前,「不肯去觀音院」入海處 (攝於 07/29/2016)

浙江寧波 洛迦山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從潮音洞遠眺洛迦山,洛迦山如海上「睡佛」,頭、頸、胸、腹、足均分明可辨。(攝於 07/29/2016)

浙江奉化 雪竇寺「大慈彌勒菩薩」道場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雪竇寺為「禪院十剎」之一, 與「普陀觀音」、「五台文殊」、「峨眉普賢」、「九華地藏」四大道場並稱「佛教五大名山 」。(攝於 07/27/2016)

浙江寧波 阿育王寺「舍利殿」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阿育王寺為南宋「禪院五山」之一, 寺中珍藏一座「釋迦牟尼佛頂骨」的舍利塔。(攝於 07/27/2016)

佛光普照: 南屏師父顯相於「阿育王寺」上空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浙江寧波 阿育王寺 (攝於 07/27/2016)

浙江寧波 天童禪寺 萬工池一景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天童禪寺號稱「東南佛國」,為「禪院五山」之一,「日本曹洞宗」的祖庭。(攝於 07/27/2016)

浙江寧波 天童禪寺 佛殿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天童禪寺為中國佛教「臨濟宗」的重要門庭,由僧人「義興」創建於西晉永康元年,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攝於 07/27/2016)

浙江台州 天台山國清寺 「智者大師」法相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天台宗初祖「智者大師」於天台山國清寺創立天台宗, 後尊「國清寺」為天台宗祖庭。(攝於 07/30/2016)

浙江台州 天台山國清寺 三賢殿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三賢殿奉祀唐代高僧「豐干」、「寒山」、「拾得」三大士, 分別為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化身。(攝於 07/30/2016)

浙江台州 天台山國清寺 「降龍尊者」法相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南屏師父為浙江台州天台縣人, 俗名「李修緣」, 據傳其為國清寺羅漢堂第十七尊「降龍羅漢」投胎, 後於國清寺出家。(攝於 07/30/2016)

浙江杭州 靈隱寺「南屏師父」法相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南屏師父於「靈隱寺」拜瞎堂慧遠為師。因不喜頌經打坐,不戒酒肉,被眾僧告到慧遠面前,慧遠曾云:「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 故師父又稱「濟癲」。(攝於 07/31/2016)

浙江杭州 淨慈寺「南屏師父」法相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南屏師父於淨慈寺圓寂,臨終前曾作一偈:「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攝於 07/31/2016)

浙江杭州 虎跑泉「南屏師父」法相

【2016 普陀山及祖庭尋根之旅】: 南屏師父圓寂於淨慈寺,其舍利歸葬於杭州「虎跑泉」。(攝於 08/01/2016)

丁酉年(2017)犯沖屬相及安太歲


歷事鍊心,都攝六根

大勢至菩薩要求我們的,「都攝六根」,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換句話講你就懂了,萬緣放下,都攝六根就是萬緣放下。眼放下一切色相,耳放下一切音聲,就是不要去攀緣」這些。見色不要放在心上,聽聲也不要放在心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不放在心上,心上沒有,這就叫都攝六根。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確實什麼都沒有,事上我樣樣都有,心上沒有。事上,我沒有離開這個世間,事相就不能放下,但是事相已經不放在心上,這個高明。

和光同塵

我們今天看這一切現象,還執著它、還分別它,你看道理都知道,為什麼還執著、還分別?這叫習氣,習氣太濃,習氣太重。你的知解敵不過習氣,你在這個世間還是在造業,造業就是你還在製造六道輪迴,你怎麼能出離六道輪迴?怎麼證得?就是見相非相,你就證得。你在世間跟世間人和光同塵,他說什麼隨他說,隨順他,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

無住生心

人在世間無所希求,還要加一個亦無不希求想,希求,沒有,不希求也沒有。這個心是什麼?這心的,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四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沒動。有希求,動了,不希求,也動了。如如不動希求不希求這個念頭都沒有,我們要取。

天臺山大聖東林居 濟世項目

        東林居為一「修心」的道場,眾弟子皆為發心跟隨「南屏師父」及「東林師父」,以期為弘法濟世盡一份心力。眾生所託辦之事務,皆為隨喜功德,僅須視自身的能力回饋,以維持道場基本運作,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之人。

天臺山大聖東林居 成立宗旨

       東林居成立於民國九十七年,供奉主神為『混元老祖 無極聖王』,主事者為『南屏祖師 道濟古佛』,鎮殿者為『泗洲菩薩 東林普度禪師』。

學佛要大心量才有明顯的感應

        不懂得防止邪惡,不認識邪惡,不曉得存誠,這些人念佛,這個災難還是躲不過。念念不為自己,把自己給忘掉了,真正放下,起心動念為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手段?端正自己的心念教化眾生,這就對了。

帶業往生

        輪迴裡頭跟這一切眾生結怨、結緣,善的是結緣,惡的是結怨,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那真叫苦不堪言!所以,覺悟的人再不幹這個事情,以前不知道,幹了些傻事,現在再不幹了。

量大福大

中國古人常說的,叫量大福大,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你的福有多大,跟你的量可以說成正比例。貧困的人量小,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所以無論他怎麼修福,福都不大。這個道理,學佛的同學應該懂得,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心量很小怎麼能生大福!佛的心量最大,尤其是阿彌陀佛,念念想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量沒有人能夠相比。他想不是隨便想,他有真實的智慧、德能去幫助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眾生,他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問題是眾生能接受多少,他就能得多少,這個道理我們尤其要明瞭。我們的心量小,佛的心量大,我們得佛加持的也不多,這就是受自己心量的限制。

完全接受,業障就消除

「含容空有」,是諸佛菩薩的心量。含是包含,包含虛空,容是容納、包容,包容萬有,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佛門常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包太虛是含空,量周沙界是容有,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的真心,這是我們的本性。諸佛與法身菩薩都是這麼大的心量,所以他能包容。我們學佛提升到這個境界,你就法喜充滿了,你真有享受,一天到晚笑眯眯的,常生歡喜心。別的人找你麻煩的、毀謗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一笑了之,為什麼?假的。他能傷害你什麼?能傷害你的身體。傷害不了你的自性,你的自性是金剛那羅延身,沒有辦法傷害的。

心量拓開,快樂無比

                沒學佛之前,我們心量很狹小,所謂自私自利容不得人,這是決定錯誤。容不得人,對別人有沒有傷害?沒有,對自己的傷害太大太大了。就以中國古諺語一句話來做例子,古人所說「量大福大」,我們量很小,就是福很小,你看,這虧吃多大。量愈大的人福報愈大,為什麼不把心量拓開?我們在《妄盡還源觀》裡面,賢首國師告訴我們的,我們本來的心量有多大?周遍法界。我們的念頭,自己不知道,不管什麼念頭,念頭才動,遍法界虛空界統統收到,都接收到了。千萬不要以為我這個念頭沒有人知道,那是自己騙自己,騙不了別人。

學大心量,做大凡夫

首先要學個「大」,大是什麼?大能包容,能包能容這叫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不能包容。上面能包容諸佛如來,下面能包容惡道眾生,平等對待,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樣的人修行,跟那個有分別、有執著人修行那不能比,這樣人修行一天,等於有分別、有執著的人修一劫。所以為什麼經典裡面,在在處處勸我們發大菩提心,道理在此地。你大菩提心一發,你修一天,別人修一劫;你修個幾十年,確確實實用淨土來說,從下下品你就修到上上品。不是難事,真是在遇緣不同。你把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了,哪有不成功的!

心量夠大,才能放下

提升自己境界,契入諸佛境界,祕訣就是「放下」。恰恰我們的大毛病就是放不下。放不下第一個原因,就是把這個身當作是自己。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都為這個身想,都為我想,自私自利,這迷得特重。想自己也想別人,不錯,心量大了一點,他還替別人著想,提升一層了,還是迷惑顛倒!

心量像大海一樣

真心決定是包虛空包法界的,是你自己的真心,是你自己本來的心量。現在看這個人喜歡,看那個人討厭,把你那麼大的心量變成這麼一點點的,一、二個人都不能包容。甚至於小心量小到什麼程度?連自己包容自己都包不了,坐在那裡一個人在生悶氣,自己跟自己鬥爭。有這種人,你說可憐不可憐!

示三遍

「這些粒子獨自發出的能量小得難以想像」,無法想像,「證明了次原子物質與零點能量場的不斷交換能量。移去零點能量場,所有的物質將會垮陷」,就是物質沒有了。這個能量場就是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正是大乘佛法講的真如自性

含容空有

整個宇宙是自己一念造成的,叫一心造。誰造的?自己造的,你決定不要怪別人,你怪別人是罪上加罪,為什麼?別人跟你不相干,各人造各人受,叫自作自受。別業如是,共業亦如是,這不可思議,這才真正把這個理事講透了。所以,共業跟別業互相有影響,宇宙就像個網絡一樣,全是互通的。

把心量拓開放大

譬如一個人修行,從我們人道,修得很好,修得很如法,他來生到天道;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層一層往上提升,到出了六道輪迴;六道之外有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這都是不同維次空間。明心見性之後,十法界沒有了,真正覺悟了,我們《無量壽經》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阿羅漢所證的是清淨,清淨,六道就不見了;平等、覺,十法界就不見了,但是他有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如果無明的習氣都斷了,實報土也不見,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實報土都在內,都沒有例外的。那到哪裡去?回歸常寂光了,回歸常寂光,沒有了,都沒有了。這是佛法裡面的解釋,這個解釋很圓滿,你從常寂光變現出來,最後還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什麼都沒有。

住大乘者

不是說只是修淨宗、修大乘的人用真心,修其他的就沒有真心,有,不是沒有。無論修哪個宗派,無論學什麼宗教,只要用真心學,統統管用,你臨終聽到這個法門,迴向求生淨土,個個都能得生。這才是淨土宗的偉大處,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所不容。你看造作五逆十惡罪業的人,只要你肯回頭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真的是既往不咎,只要懺悔,只要回頭是岸,阿彌陀佛平等對待,一視同仁,這真了不起。我們讀了之後要把它學到,學到什麼?在我們周邊的環境,有毀謗我們的人,有羞辱我的人,有陷害我的人,我怎麼樣對他?跟阿彌陀佛一樣既往不咎。他繼續傷害我也不追究,一切都隨順,決定不能有一絲毫怨恨心。

智慧福報跟心量的關係

量本來是周遍的,換句話說,你的周遍法界的,跟諸佛如來完全平等。現在我們的量這麼小,從哪裡產生的?我執,總覺得有個我,有我,量就小了,一切要為我。諸菩薩如何把這個煩惱轉過來?他們聽從佛的教誨,真幹,就是不再想自己,真正懂得借假修真這個道理、借假修真這個事實,他們用上了。身體是假的,用這個假的身體把我們無始劫來煩惱、習氣統統轉過來。轉過來,從擴大心量是個很好的方向、很好的目標。怎麼樣?我不想自己,我專想別人,我不為自己,我專為別人,你的心量恢復了。心量恢復了,實際上就是什麼?你的智慧、福報恢復了,就這麼回事情,智慧福報跟心量的關係太大太大了。

念佛三昧用在日常生活上

「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等持就是定,等是平等,持是保持;換句話說,永遠保持平等。對什麼說的?對境界說的,至於境。這個境界裡面有兩種,一個是人事環境,一個是物質環境,無論是對人、是對事、是對一切萬物,永遠保持著平等,這就叫三摩地,這就叫三昧

常行三昧

『行道』,行道是經行的意思。你看「行道誦經,乃天臺常行之三昧,乃於行道時誦經也」。經背得很熟,就是經行,像散步一樣。這散步是什麼?散步在背誦經典。淨宗法門在經行的時候念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修行。天台宗非常重視常行三昧,淨土宗也是常行三昧。

念佛三昧能除貪瞋痴慢疑

所以常修念佛三昧,能除貪瞋痴慢疑。這個念頭才動,就是阿彌陀佛,這禪宗的方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悟。不管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惡念也好,念頭才起,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把前面念頭打掉。念頭開始的肯定多,為什麼?無始劫來的習氣。不要害怕,念頭一動,阿彌陀佛,把念頭打掉,這叫真念佛,這真管用。三年就養成習慣,雜念、惡念、邪念、妄念沒有了,念念都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叫正念現前,這一句佛號是正念。到你一切雜念、妄念、邪念、惡念統統都沒有的時候,這一念就跟阿彌陀佛相應,古人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一聲佛號跟阿彌陀佛通了,起感應作用。真求往生,心地真誠懇切,就會見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見到的時候就提出要求,求往生,還有壽命,壽命不要了,像瑩珂法師一樣。

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

《文殊般若經》云:「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這些經論無一不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讚阿彌陀佛偈》裡面說,「我以一心讚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這是平等義也。《會疏》「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裡頭就具這三個意思,清淨、解脫、普等,這三個意思非常明顯。

隨緣妙用

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性成無上道,明心見性。見性不是在經本上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六根對六塵境界裡頭見性,從有裡面見到,從動當中見到,從雜亂裡面見到平安。一切法無一不是自性,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叫思道,別胡思亂想,想其他的全錯了。

念佛三昧功夫分為三等

「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念佛三昧殊勝,我們雖然念佛,沒念成功,念佛三昧沒得到。得到就好了,得到,往生你就有把握了,功夫深的,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你只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有淺、有深,也分為三等,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亂,跟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境界是相同的。用念佛的方法,等於說是修到禪宗最高的境界做得到,證明了佛所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禪能夠達到,念佛也能達到。

三昧

「三昧」是什麼意思?三昧是「正定,正受,等持」。正定是心住在一處,這叫正定,住在正法,不是住在邪法。我們念佛的人,心要住在阿彌陀佛上,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如果心裡頭真的只有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就非常接近。要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果然真的是阿彌陀佛,你在這個世間感觀全都變了。怎麼變?你看到所有的人都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也是阿彌陀佛,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

念佛三昧怎麼修?

《文殊般若經》下卷講:「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你看這是教我們,這三昧怎麼修?你要找個地方,空閒的地方,就是寂靜的地方,沒人找你。捨諸亂意,把心裡面的妄念放下,萬緣放下。不善的放下,善的也放下,叫不思善、不思惡,什麼都不要想。「不取相貌」,不取相貌是外面所有境界不要去執著。執著什麼?這個花我喜歡它,那一堆草我討厭它,這你就是被外面境界轉了。外面不管是什麼境界,不要理它,根本就不分別、不執著。你看,「繫心一佛」,把心就繫在阿彌陀佛上,「專稱名字」,專念這一句名號,心裡頭繫念就是專想這一尊佛,專念這一尊佛。「隨佛方所」,阿彌陀佛在西方,我們把方所搞清楚,我住在這個地方,東南西北搞清楚,我常常看著西方,常常想著西方。「端身正向」

念佛三昧的樣子

《會疏》裡面說一句,「止觀無礙,故名解脫」。止是放下,觀是看破,止觀沒障礙,不但沒有障礙,就像前面講的水火既濟,它相輔相成,止幫助觀,觀又幫助止,互相幫助,這解脫。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