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 杜甫草堂》之行 (2017-07-18)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又稱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的「浣花溪」畔,園內亭台林立,古木參天。

杜甫草堂

大門額匾上刻有「郭沫若」手書的「杜甫草堂」四字


杜甫草堂

              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帶口輾轉來到成都,在友人嚴武的幫助下於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並在此居住了4年,稱成都草堂。其詩《狂夫》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直到嚴武去世,杜甫才離開成都。

浣花溪畔

浣花溪畔

杜甫草堂內景 水榭

杜甫草堂景區內古木參天

杜甫草堂景區內翠竹聳立

              在成都草堂4年中,杜甫共作詩240餘首,是其創作的高峰。馮至在他所著《杜甫傳》中這樣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草堂。」馮至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直接參與者,並成就斐然,被魯迅讚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

杜甫草堂馮至題字

代表景點有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茅屋故居」、「花徑」、草堂影壁、唐代遺址等。
     
草堂大廨進入杜甫草堂正門,跨過石橋,是一座通堂式敞廳,高朗明亮,氣勢不凡。「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辦公的場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終不得重用。清嘉慶十六年重修草堂時,考慮到杜甫曾經做官,應該有辦公的場所,大廨便由此得命名。

草堂大廨

大廨正中杜甫的銅像是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作品。

杜甫草堂大廨 杜甫銅像

杜甫草堂大廨 杜甫銅像


木刻杜甫草堂圖

草堂大廨

       兩壁懸掛有一幅意深語工的長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原為清代「顧復初」撰書,惜早已不存,現在所見墨跡為解放後由著名書法家「邵章」補寫。

柴門柴門是最小、最簡樸的建築。它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為低矮簡陋,詩人作了如此命名。

杜甫草堂 柴門遠景

        門上匾額「柴門」二字是著名畫家潘天壽所書。在杜甫的草堂詩作中,常常可以讀到與「柴門」有關的句子。如《野老》,「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又如《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

 
杜甫草堂 前為柴門後為工部祠

杜甫草堂 前為柴門後為工部祠

柴門外有溪流流過,西面有水檻。東面遠處的月洞門,通向草堂寺景區。

水檻遠景

水檻

水畔月洞門

工部祠進柴門,正對面就是工部祠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工部祠前有清人何紹基撰寫的對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

工部祠  杜甫神龕

情系草堂文獻資料陳列室】這裡展示了國家領導人、外國貴賓、海內外知名人士到草堂參觀留下的圖片、簽名、題詞及禮物。

情系草堂文獻圖片展

情系草堂文獻圖片展

茅屋故居】杜詩素有「圖經」之稱,將詩人居住的環境方位描繪得十分具體。茅屋故居則以杜甫在成都的240餘首詩作藍本加以重建,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於1997年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

杜甫草堂 茅屋故居

杜甫草堂 茅屋故居

茅屋故居前 杜甫半身石雕像

茅屋故居前 杜甫半身石雕像

花徑】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花徑大門

花徑大門

花徑大門

花徑

少陵碑亭少陵草堂碑亭。少陵本為地名,漢宣帝墓稱杜陵,宣帝許皇后墓因規模小於帝陵故稱少陵。杜甫曾在這陵墓附近住過較長時間,在詩中自稱杜陵野老少陵野客,後人就稱他為杜少陵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

少陵碑亭

少陵碑亭

       杜甫,字子美是我國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隱和杜牧)。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鍊字鍊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傅,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其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宋以後,杜詩受到廣泛重視,「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

 
杜甫草堂內景
  
杜甫草堂內景

 杜甫草堂內景

 杜甫草堂內景

 杜甫草堂內景

東林居成員攝於杜甫草堂





天臺山大聖東林居
地址 : 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221號
電話 (02) 8286 0399
網址 : http://tonlin-templ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