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居正殿

正殿供奉主神為『混元老祖 無極聖王』,主事者為『南屏祖師 道濟古佛』,鎮殿者為『泗洲菩薩 東林普度禪師』。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教給我們修行證果的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教我們不往外看,往裡看,反過來看自性,不看現象;聽,聽自性,不受外面音聲干...

學會用隨喜功德對治嫉妒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別人有好事超過我,或者是他有、我沒有,妒忌心、好勝心就生起來,總不許別人超過我,這就叫「嫉妒」。這個有意無意造作的罪業很重,別人有好事,若看到了生起嫉妒心,而不知這種嫉妒的念頭、嫉妒的行為,對別人傷害並不大,頂多三分,七分是自己受害。把自己的善心、功德全破壞了,將來果報在地獄,這真正叫愚痴,沒有智...

傲慢與嫉妒是境界無法提昇的第一個因素

  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受外面六塵環境的干擾,清淨心就可得到。得到不要歡喜,不要驕傲;一驕傲,一歡喜,三昧就失掉。                 清淨心得來不易,如何保持不要失掉它?就是這一句「忍力成就」,要能忍,決定沒有傲慢心,決定沒有嫉妒心,就真得道了。這個道就是三昧、就是智...

大乘佛法首重「誠敬」

今天我們學佛,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誠敬心」不夠,都是半信半疑的。我們受科學的影響很大,科學入門是從「懷疑」發現問題,然後研究如何解決問題,它第一個是懷疑;但是大乘佛法頭一個是誠敬。所以用科學態度來學佛法,沒有一分誠敬心,所學的是知識、是佛學,不是學佛,得不到佛法裡頭真實的利益,因為用的心不一...

2016 戶外教學遊記

        本居於7月9日、10日,與「泰山 天福宮」,聯合舉辦戶外教學活動,聯袂南下參香朝聖,順利圓滿達成。         此行最大的收穫,在於「忍讓」,表現於兩個團體之間,表現於人與人之間,彼此顧慮他人的立場及感受,互相謙讓,相忍為安,使雙方因歧異點所造成的摩擦、降至最低。         在於「謙讓」,不強出風頭,時時將舞台、讓予他人,將成功、歸於他人,他人成就、自身亦成就,實現普賢菩薩十大願之「隨喜功德」。         在於修習「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不生煩惱,是戒定慧在起作用

學佛的人,希望二六時中,從早到晚保持正念、保持真心。真心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律」,平等是「定」,覺是「智慧」,是戒定慧在起作用,這是佛菩薩的心。不生煩惱,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完全脫離七情五欲,要在這上練功夫,用真心,不用妄...

不要逃避境緣,要歡喜接受考試

學佛的人很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多,原因是什麼?都被眼前境界所轉,眼前境界對他是魔境。如何把魔境轉變成佛境,我們就成功了。怎麼轉法?不從外頭轉,從自己內心轉,外面轉是做不到的,從內心轉很容易。把一切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看成自己最殊勝的增上緣...

看不慣的事情要能看慣

                真修行的人不能離開環境,要在紅塵裡頭、在七情五欲裡頭,真正鍊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相離相;而磨鍊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事環境。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跟著文殊菩薩修學,道理都通了,得到了根本智,事上沒有經過磨鍊。所以文殊菩薩就叫他去參學,參學是什麼?就是到人世間磨鍊。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都要去接觸,看看你還動不動心、還起不起念頭。在一切境緣當中,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鍊到一塵不染,那叫真修行。這種修行才是大乘教裡面說的入不二法門:平等心現前...

佛魔一念間

                佛跟魔在哪裡?就是自己念頭,自己念頭一念正念是佛,惡念就是魔。魔不在心外,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佛是自己,魔也是你自己,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怨天尤人是大罪,是最大的錯誤,決定不可以。...

學淡薄

            《還源觀》賢首大師云:「隨緣妙用」,妙用就是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我們在現象裡頭,要學「不著相」,善惡二邊都不著。 怎樣學?首先學「淡薄」,不要太認真,什麼事情隨緣,什麼都好,真正回頭就從這裡做起。過去我們對什麼事情都很認真、很計較,非這麼做不行,現在我們提升一步:馬馬虎虎,什麼都可以,不要把任何事當作一件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放下要靠忍,忍不過就是放不下

                念佛要有功夫:把這個世界放下,沒有留戀,沒有牽掛。如果還有牽掛,還有留戀,麻煩就大了,這是一條繩索把我們捆在這裡,離不開六道輪迴。放下要靠忍,能忍才能放下,忍不過就是放不...

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大家都認為富貴很樂,貧賤很苦。佛為人示現,富貴不樂,貧賤樂。世尊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到處給人講經說法,快樂無比。身心健康,永遠不生病,多快樂。一生除三衣一缽之外,一無所有,沒有得...